Skip to content

十三、三禅与慈心观

13.1 三禅

禅定从第一个次第——离生喜乐地,到第二个次第——定生喜乐地,再到第三定——离喜妙乐地,都是通过专注于所缘处呼吸摩擦的感觉。

初禅到二禅,一定是先退出初禅,呼吸放粗,心念放粗,再进入二禅;二禅到三禅,也是如此。但是有很多人,他们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具足,通过修习初禅、二禅,呼吸慢慢变细,心也会慢慢微细,而到达一个临界点——因为禅定的这种舒适,起贪婪心,而愿意安住于禅定当中,而且他们能等上一段时间,发生变化,从而等来第三定。但前面说过,禅定不是等出来的,而应该是由我们自己“制造”出来。

第三定是专注呼吸在人中上、鼻端前的呼吸长短。
呼吸的长短怎么样专注呢?
就是你拿吸气跟每一个吸气作比较,呼气跟每一个呼气作比较,或者是跟上一个呼吸作比较。因为心的微细,气息会更加的均匀,吸气可以吸很长,呼气也可以呼很长,在这个当中,身体消失,只剩下一个明晃晃的头,只有脑部有觉知,身体好像消失了一样。这在觉受和体受上呢,让人更加的舒适。当身体出现了这样的情况,一般可以认为是第三定的近行定,因为接下来,还会有变化。

随着呼吸越来越长,会出现一个状态:吸气时,吸一点点气就够,而呼气能变得很细长,而且在一呼一吸之间,会有个停顿:一口气吸进来,会停一下,然后再一口气呼出去的时候,也会停一下,这个当中,人的舒服的感觉达到了顶点。有过家庭生活的人,稍作比较一下就会很清楚:当你真的能够安住于三禅的快乐的时候,甚至于超过了性爱的快乐。说得详细一点,它会让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感觉快乐、安详。这就是第三定——离喜妙乐地。

第三定,其实是很容易就能够得到,但是,得到了甚至于有的人已经能够安住于第三定了,它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结果。我们在第三个定当中会很舒服,坐的时间会越来越长,这种舒适感很明确以后,坐的时间长了,对于禅定的力,是一种很好的培养,但是,要给大家提个醒:

  • 第一个:禅定不是解脱。你得到了禅定,并不能解脱,一定是禅定之后的观修,才能够让人解脱,禅定本身不解脱。
  • 第二个:按照佛经上的讲法,一个人如果能够进入禅定,这个人的心会变得清静,有的同修会因为这种清静而引发的功德呢,略微有天眼、他心、宿命这三通;
  • 在第三个定当中,有的人因为专注的原因,还会出现一个现象,就是出现身体的机能调节。一般地,一个人能够进入第三定以后,他的气机会比较强烈,那他坐下来以后,会因为自己的这个气机,把自己的脊椎一节一节的顶起来,而坐得很直、很端正。但是呢,我这里还是要提个建议:坐得很直的时间太久,容易引发脊椎肌肉的劳损,所以你们坐的时候,可以稍微含胸一点,不用把胸脯挺得太直。在第三定当中,心太舒服的时候,你可能会无意间坐得很直,脊椎肌肉群就会受到伤害。所以当你能够慢慢发觉心越来越细、呼吸越来越长、坐的时间越来越久的时候,适当地调整一下,无需绷得太紧。

第三定,因为已经产生所谓的妙乐,但是,大家可能虽然有这种乐的感觉,但是有的人可能会觉得:“欸,这也没有什么不得了嘛。”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了呼吸,没有观照自己平时的呼吸。咱可以找一下参照物,比如,你感冒的时候,因为鼻塞,呼吸会有一点不顺畅;再如果你生病更严重一点,肺部出现问题的时候,感觉会更难受一些。所以,这个呼吸的对比,是和呼吸不顺畅的时候作比较,会显得更舒适一点,其实也无需要跟病中的呼吸比,就跟我们平时生活时的呼吸比,定中呼吸的舒适感也会更强烈一点嘛。

修到这个次第,也是一般的修行大众的一个关隘,为什么这么说呢?
因为有很多人会贪婪第三定的舒服,不愿意往上走,这是可以理解的;但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功夫,错!这个定还只是欲界定,往上还有个“舍念清净定”。也就是说,当你在专注所缘呼吸长短进入第三定时,还能再往上走一格。当一个人专注呼吸的长短的时候,那他身体的这种舒适,划分在“我执”当中。因为三禅的觉受太舒服了,很多人会贪婪很久,不愿意出来。在这个状态当中,如果没有禅七、没有师父的鞭策的时候,往往他会停滞于这个状态两、三年,甚至多的有六、七年,这个问题要尤其注意。

关于第三定,有很多人其实有过这种状态了,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是三禅的定,就只是知道这感觉好舒服,然后在这种感觉里面一直待着,这样其实是不对的。这就是说:很多人禅坐,能够进入禅定,但并不能够确定自己入了什么禅定。所以,经常有人到我这儿来,一问就说:“我坐了这么久,这是不是定呐,这是第几定呀,为什么这么算呀?”那有的时候我也没办法明确地回答呀,这不算定你们说这是什么呀,我用佛经来看,这就是禅定,然后你们又告诉我这不算禅定,那我也没办法讲了。

其实有的时候啊,我们对于传承的缺失还有感知上的这种不明确,其实并不是谁的错,但是确实是,尤其是六祖以后,如来禅法被荒废了这么多代人,所以到现在,能够真正讲清楚的确实不多了。

所以,当一个人能够进入第三定的时候,他会有一种贪爱存在,这件事是要警觉的哦!当一个人的贪爱心、贪婪心太重的话,而且愚昧地贪婪的时候,是很容易堕入畜生道的。我们所说的“定业不能转”中的这个“定”,是从哪里“定”起来的呢?就是从这里,定起来的。禅定的贪婪的业力,很难改的。禅定的贪婪的业力,要用观修的智慧,去观照它,把它改变过来。

所有的禅法的修行,虽有内证、外证之说,但契入佛法,就是为了让你解脱的,解脱了你还发愿管别人,那叫菩萨道;不管别人,那叫解脱道、阿罗汉,解脱道能够自保了,不给社会造成负担,那不也是一个好事情吗?焦芽败种就焦芽败种嘛,有什么关系呢,在我这里看来都挺好的。

13.2 慈心观

根据我的师父讲,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好第三定,他的慈心观也能够修得很好。他的原话是说:“一个人慈心观修好了,他就跟修第三定是一样的。”为什么这么说呢:身体没有了,只有一个明晃晃的头了,坐着很舒服,在这种舒服里面不愿意出来。这既是慈心观的境界,也是第三定的境界。

修慈心观能克服嗔心。修习慈心观时,全身放松静坐,使全身舒服,心中喜悦,然后观想自己把全身的舒服、快乐传递给其他众生。所谓慈,就是传递给众生快乐。听慈心观,你只要快乐了,那就对了,如果还能把这份快乐传递给众生,那就更好。这个就不做过多讲述。

13.3 第三定综述

把第三定综述一下:第三定是专注呼吸在人中上、鼻端前呼吸的长短。可以拿吸气跟每一个吸气作比较,呼气跟每一个呼气作比较,或者是跟上一次的呼吸作比较。慢慢的,你的入息会越来越短,出息会越来越长,随着呼吸的变细、绵长,你会对身体越来越感觉轻了——除了感觉有一个明晃晃的头,身体好像没有了、消失了。再接下来,你会发觉,你的出息和入息之间,都会有停顿。这个当中,人的舒服的感觉达到了顶点,好像每一个细胞都感觉快乐、安详。这就是第三定。